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井冈山市林场:在“红色摇篮”以“涉旅涉农”打造“绿色银行”

选择坚守下来的罗晓飞场长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右一)

  央视网特稿(记者 袁育堃)“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而且还是满眼青山绿水的“绿色宝库”。在一批世代坚守的林场管护工人努力下,利用天然优势,在管护基地中扩展涉旅涉农产业,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

  “效益低迷”场长带头坚守

  罗晓飞是井冈山市林场的场长、工程师。1995年,大学刚毕业的他放弃了城里令人羡慕的工作,选择扎根在不通电、不通水、艰苦林区,从巡山管护、防火防盗到林区生产、苗木抚育,罗晓飞一干就是二十年。

  据罗晓飞回忆,2009年当他接过场长一职的时候,整个林场正面临着经济大萧条,职工们的待遇非常低,正式的上岗职工一个月发到手里的钱只有908元,内退和下岗工人的工资每月分别是500元和140元,职工们普遍情绪不稳定。林场的经营模式也处在单一的木竹采伐利用阶段,属于一种资源消耗。

  “哪怕是不按照数量采伐,在有限的资源中加大采伐量,效益依旧难以维系。”罗晓飞告诉记者,一方面受到当时整体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木材卖不上好价钱;另一方面往年遗留下来的债务较多,银行债务和第三方生产劳动成本不能及时支付,导致林场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福利待遇太低,不少职工选择外出务工。

  面对这样的困境,罗晓飞没有退缩,他和剩下的六七十号职工选择了坚守。“你不能要求其他人都按你的意愿选择留下,如果有人愿意跟你一块坚守,那么你就要敢于担起这份责任。”罗晓飞的压力很大,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破解难题,改善局面。

  天道酬勤,2009年底,井冈山市农工部长唐定华来到林场调研,给罗晓飞指明了方向。“唐部长的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不能仅局限在林场的管护,要充分利用好井冈山的天然优势,在管护基地中拓展产业,把涉旅产业做大做强。”罗晓飞告诉记者,当时市委市政府还在一些景区资源上为林场提供保障。

  “涉旅涉农”产业发展迅猛

  依托井冈山这块金字招牌,井冈山市林场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罗晓飞和林场坚守下来的职工们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涉旅、涉农多元化经营的林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井冈山红色培训,井冈山精神传承”,罗晓飞他们紧扣红色主题,利用黄洋界分场和茅坪管护基地在黄洋界和八角楼绿色旅游景点附近的优势,建起了黄洋界宾馆和茅坪宾馆,打造出了以理论教学、休闲体验和产业带动为链条的井冈山八角楼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有效对接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宾招服务和红色培训。解决了11名分流职工再就业,带动当地农户60余户。

  另外,林场规划在黄洋界景区新建一个规模3000亩的竹博园,建成一个集竹博园、珍稀树种植物园、休闲自行车赛道,融生产经营、科普教育、科研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在茅坪景区建设一个集红色培训、茶道为一体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罗晓飞说,通过涉足旅游产业,可以为林场职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

  借“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及“井冈翠竹”的金字招牌,不光拓展了井冈山的旅游市场,也拓展了各种土特产、工业产品、旅游制品的宣传、销售阵地。林场通过“林场+公司”、“林场+合作社”的模式,逐步拓展涉农产业。

  近几年,井冈山市林场的职工们在罗晓飞的带动下,充分发挥黄洋界松木坪和蒲陇坪坑3.6万亩次生阔叶林和毛竹林资源优势,发展林菜、林畜、林药、林苗、林果等林下种养产业;在松木坪建立600亩的无公害森林蔬菜基地,解决12名职工就业;在蒲陇盆地建立以种养业为主的立体生态种养基地,每年实现利润30万元。在公益林建立300亩珍贵苗木培训基地,每年预计实现年利润15万元以上。 松木坪林区护林点的护林员段英明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在山上除了管护工作以外,还可以种养一些生态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为林场增产增收。

  “职工增收”圆满完成林改

  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经营利润逐步提高,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资金,职工每年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既反哺了森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又有效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真正实现“林场增效、资源增量、职工增收”的目标。

  2014年,井冈山市林场圆满完成了国有林场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实现了“精简、效能、发展”的目标。2015年6月5日,井冈山市林场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佳林场”荣誉称号。

  “现在调资之后上班的职工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而且有第十三个月的工资,跟其他单位的工资标准基本持平,给了我们信心方面很大的提升。” 林场职工林鲜华高兴地说道。